《從教課到設計制度,我是怎麼開始做教案的?》

商品名稱:

《從教課到設計制度,我是怎麼開始做教案的?》

不是只教會學生,而是讓制度能傳下去

詳細介紹:

《從教課到設計制度,我是怎麼開始做教案的?》

不是只教會學生,而是讓制度能傳下去

一開始,我只是想把課上好

1995年創立帝大時,我的想法很單純:
把學生教會,讓他們考到證照、有能力上場操作。
那時的我,每一堂課都準備得很細,但每次教完我心裡都有疑問:

為什麼相同內容,有的學生學得懂、有的學不會?
為什麼同樣流程,別的老師教出來的效果差很多?

那時我開始意識到一件事:
我們不能只靠「講一遍」,而是需要一套能夠被複製的教案架構


教案,不只是老師的筆記,而是未來的地圖

很多人以為教案就是課綱,頂多寫寫流程與筆記。
但在我眼裡,一份教案的意義遠不止如此。

教案,是知識可以傳承的起點。
是教育變成制度、制度變成標準的核心。

我寫教案,不是為了讓今天的課好教,
是為了讓十年後的老師、三十年後的職人,也能用這份藍圖教出一樣的成果。


我的教案從哪裡開始?從觀察現場「卡住的地方」

我開始寫教案時,沒有範本,只有一個目標:

幫助學員「走得過去」,而不是「聽得懂」。

所以我不是從理論下筆,而是從學員最常卡住的地方開始:

  • 第一次握剪刀:不知道角度該放哪裡

  • 清耳朵時:不確定怎麼抓穩狗狗又不讓牠掙扎

  • 梳毛順序亂掉:一邊梳一邊回頭問「老師這邊要先嗎?」

這些都是我記下來、轉成段落教案,再設計示範、練習、講解、複習的結構。
這也成為今天帝大「模組化課程」的雛形。


真正的教案設計,是為了能「教得下去 × 傳得出去」

很多技術課會卡在一個問題:
老師會做,但教不出來;或學生學會了,但不會教別人。

我一直相信,一堂課的價值不只是「讓學生做得出來」,而是他能不能把這堂課的精神與方法,教給下一個人

這就是我設計教案的出發點。
每一份教案,都要回答這四個問題:

  1. 學完之後,學員能做什麼(職能成果)

  2. 在操作時,最常遇到的問題是什麼(現場阻力)

  3. 老師該怎麼引導、拆解、驗收(教學策略)

  4. 這份內容,能不能被學生轉化為未來教別人的素材(複製性)


教案不是讓教育變硬,而是讓制度有溫度

有人問我:「這樣設計會不會讓教育太制式?會不會限制老師自由?」

我反而認為,制度給的不是限制,而是秩序與節奏。
因為有流程、有步驟、有核心,就能留出更多空間觀察學生、觀察動物、調整節奏。

今天帝大能同時讓三位老師帶不同組學生而教學品質一致,
是因為我們有教案,不是靠個人經驗。

這讓我很確定一件事:

專業不是靠個人撐起來的,而是制度能留下來的。


結語|我寫教案,是為了讓下一個世代教得更好

寫教案不是為了我自己,而是為了後來的老師、後來的學生、後來的職人。

我希望未來的學員,不只是學會剪刀技巧,而是能把這門技術教給下一個人,
甚至把它教得更穩、更細、更有照護精神。

我寫下來的,不是備課,而是「制度」;
我想留下的,不是風格,而是「標準」。

這就是我從教課走到制度設計的初衷。


📣 想了解更多「教案設計 × 教學制度 × 寵物職人養成」?

📍 帝大訓練課程介紹|www.dida-school.com
📍 LINE官方帳號|搜尋 @didaschool
📍 合作講座/顧問邀請|didaschool@gmail.com


#蘇文盛 #帝大寵物美容學院 #教案設計
#制度化教育 #五感照護 #職人養成 #創業技能
#TTQS #ISO教育 #模組教學 #動物照護教育